《周总理是延安北京知青的贴心人》

浏览 1442 次  发布时间:2021/5/25 16:50:13
《周总理是延安北京知青的贴心人》
                —献给中国共产党100周年纪实
                                   原创 延梅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总理为国家大事日理万机,还带病听取,了解知青工作的汇报。时刻惦记、关怀着老区延安的经济建设和插队知青,多次主持会议讨论,研究知青问题,并深刻阐述知青上山下乡的重要意义。为了在延安插队的知青亲自部署、调整,为我们日后的工作、前途纳入国家计划,并派北京干部支延,妥善安置知青的生活和健康成长呕心沥血,这在全国上山下乡运动中实属首例。
  1968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文章引述了毛主席的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随即全国开展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年底,我作为学生代表参加在北京工人体育馆做的动员报告。
  1969年元月7日第一趟专列从北京出发,8日第一批知青进入陕西后坐上开往延安的敞篷军用卡车沿着崎岖、颠簸的山路爬行。一群群少男靓女紧紧地缩蜷在车槽里,圆睁着疑惑、迷惘的眼神,四目远眺。整个黄土高原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包裹着,寒风凛冽、寒气袭人,空旷的山野异常的单调、枯燥,只有吱吱的车轮声和低低的哭泣声在沟壑中回荡,狂风卷起枯枝败叶、雪片,在山谷、荒原上久久地飘荡。远处深山密林,偶尔看到缕缕的炊烟和听到鸡鸣,狗叫声。
  元月18日我也裹袭在高原清新而古老的风沙中走上了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带着热情、希望、理想,在这片古朴厚重的黄土地上,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1969年元月~1975年北京及其它省27718人,奔赴到延安4万k㎡,14个县,203个公社,3188个大队,10556个生产队插队落户。告别了首都,告别了亲人,却在黄土高原的小山村真正认识了中国。在贫瘠、荒凉的黄土地,在衣不遮体,食不果腹的艰苦岁月里,才真正体会到陕北老区在艰难生存的环境下支援了中国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为新中国的建立做出巨大的牺牲。在与百姓同甘共苦,开荒打坝的劳动中才真正了解了这片厚重的黄土地,沉积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和善良、淳朴的陕北人,他们与我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当我们挨饿、斗殴、孤独的时候,是他们给了亲人般的呵护;当我们悲伤、苦闷、失望的时候,是他们注入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养分;当我们挣扎、拼搏、成功的时候,是他们聚合了磅礴之力,教我们如何战胜困难去生活、成长,走奋斗之路。
  1970年元月,周总理的侄儿周秉和,老干部的女儿何立群回北京探亲,总理与邓大姐向他们了解在延安插队知青的情况。当总理听说延安人民的生活很贫苦,还在吃糠、挨饿,有的人家几个人一条被子……脸上显出十分惊讶的神色。听到从榆林下来许多讨饭的老乡,农村买卖婚姻、赌博等现象,知青们因无房住,粮食不够吃,经常饿肚子,打架斗殴无人管,知青因挨饿偷队里东西被体罚……总理听后心情十分沉重。当知道一名女知青被洪水卷走身亡后,总理听了连连叹气:“太可惜了!太可惜了!”沉默了片刻说:“你们谈的情况还需要了解,你们反映的问题不仅中央重视,陕北也会重视的。”
  3月在北京召开了“延安知青工作座谈会”,陕西省革委会、延安十二个县革委会负责人,北京市委和七个区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参加了会议,并重新发表了“复电”。会议精神像一团火温暖着我们这些年少轻狂,涉世未深的知青,留下了深深的记忆和一种无形的力量,也增强了广大知青的荣誉感和使命感。在周总理直接关怀和部署下,北京市几个城区多次召开回京探亲知青座谈会,了解他们反映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后并提出插队知青经济上给予补偿,政治、生活、生产要有人管的决策。并做出北京市要有计划地支援延安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的决定。从城区抽调一批政治觉悟高,身体好的干部去延安,一面参加劳动,一面协调做好插队知青的工作。并决定每年组织慰问团去延安交流情况,协调解决一些问题。
 5月从北京市各区抽调1275人,集中两个星期学习。总理要求支延干部工作三年,一部分再工作两年,要参加劳动,同甘共苦,一个大队一个干部,挑好的,知青有人带就好了……这在全国知青大潮中是一项首创方法,有北京干部管理,知青就有保证自己的权益。
  5月22~24日,北京第一批抽调1214名,5月31日第二批61人进驻延安十二个县安置知青工作。第一年知青是供应粮,每人每月补贴10元生活费。由省地筹备安置费1328万元,建房木材3500m³,建窑洞8687孔(间)大大缓解和稳定了知青的情绪和矛盾。在当时政治、经济动荡不安的环境下,总理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和与百姓心连心的领导风范,令知青家长们的赞叹和知青们的感动。倾注了总理对延安人民的深厚情意,体现出一个老革命家对知青们的细心关怀。“座谈会”结束后,北京干部已经正式进驻十二个县的知青插队点,协助延安政府发展经济。北京干部与知青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有的时候他们也吃村里的派饭,每个月他们集中在公社学习、汇报工作,领会上级指示精神。在落实贯彻精神后,组织知青定期学习,帮助解决住房、吃饭、劳动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并逐步得到了改善,对当地迫害、欺辱、排挤知青的现象也进行严肃处理和解决。在那个冷酷的年代,远离故土、亲人来到了偏远、孤寂,近乎窒息的山沟,我们带着困惑、哀怨、无奈,从心里感到亲人的温暖,在我们最困难、最无助的时候,坚定了人生的信念。
  不久中央决定:北京市和中央各部委(1970~1978年)有计划的支援延安经济建设和对口发展“五小”工业(钢厂、水泥厂、化肥厂、农机厂、水电厂等)十七个项目,投资12000万元。送来拖拉机、播种机、锄草机、磨面机等机械3000余台件,解放牌汽车、130工具车、吉普车等20余部,医药用品、医疗器械、日用生活用品,还有国际、国内近代史和农业科技等图书3.6万余册。从那时起,延安工业史上进入了一个新的里程碑,它宣告以手工业生产为主时代的结束,进入了机械化、现代化工业发展的新阶段。
  从此,北京知青与陕北人民一起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同甘共苦,改天换地。我们将京城的文明、生活习俗和科学知识注入到这片贫瘠、荒芜的土地上与当地人一样承受着极限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从困境、苦难中,真正感悟到人生的真谛,从历练、磨难中铸就和陕北人一样的忍耐、坚强的性格。
  知青在艰苦岁月里入党118人,入团2268人,任县、社、队领导3548人,教师、赤脚医生1245人,科学种田1470人,种试验田2900亩。为这片封闭、落后的地方带来了新思维、新观念、新活力,为日后转化成巨大的社会能量奠定了基础。
  1970年3月~1978年9月知青中开始大规模的被招工、招生、征兵,这支有文化知识,有教养素质的队伍离开农村,陆续充实到延安各行各业及县、社、办约21785人。依然为老区的经济建设发挥着无可估量的作用,我们将人生最好的青春年华奉献在那片土地上,为日后振兴延安经济尤为重要。 
 1976年元月8日,当我们从广播里听到周总理病逝的噩耗,知青们都抱在一起痛不欲生。如果没有总理的牵挂、关怀和安排,我们不知道今后的路该如何走?前途又在哪里!总理,我们深深地怀念您!您永远活在我们这一代知青的心中。
 
     海棠依旧待春风,西花厅内榻已空。
    十里长街恸地哀,宛如音容如长虹。
    鞠躬尽瘁丹心照,两袖清风著述功。
    丰功伟绩留青史,亿万人民思国魂。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对知青有了新的政策,曾在这里工作和奋斗的知青因各种原因,四处漂泊后又纷纷回到了熟悉又陌生的故乡。无论我们走哪里,走到天涯海角,我们的根依旧在那片黄土地上。因为那里曾有周总理的殷切期望,曾有我们的青春时光,有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有红色乳汁的哺育,是我们走向人生成长和成熟的起点,是铸就生命的地方。
  几十年后,我们重返第二故乡,都为今天翻天覆地的变化感到惊讶,欣慰和高兴。殊不知那里面也浸透了总理的牵挂和我们曾洒下的汗水、青春和生命,在建党百年之际,回顾我党所走过的路,回忆第一代领导人为了老区的经济建设,为培育新一代接班人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愿我们的第二故乡越来越美好,越繁荣富足。
 
                                                                                                        2021年5月1日
 
 
上一篇:散文:《北京知青陵园》
下一篇:延安人民不忘“北京娃”

版权所有 延安仙鹤岭公墓 © 2011-2012 
已有 人/次访问
公司地址: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枣园大道追远东路

西安办事处:西安市高新区高新三路财富中心D座2406室
电话:仙鹤岭:0911-2322018 丰泽岭:0911-2822550  

陕ICP备:陕ICP备10001282号-3

园区地址:www.yaxhlgm.com  技术支持:无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