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红军王丕年骨灰安葬红军苑

浏览 11139 次  发布时间:2013/5/21 17:17:08

 

当年的县委书记“回来了”

    

    426日,延安红军苑,一位老红军在这里安息。这位已故老红军叫王丕年,曾是当年的延安县委书记。他离开延安将近70年,现在又回到这里。

    王丕年19154月生于陕西省横山县,1934年在延安参加红军,历任青救会主任、县委组织部长、县委书记。1943年被中央西南局表彰为"模范县委书记",毛泽东主席亲笔词"善于领导群众"1945年出席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后被派往东北工作。历任热河省平泉县委书记、热中地委委员兼宁城县委书记、松江省民运部副部长。1948年出版的《毛泽东选集》中表扬了王丕年。1949年后任松江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委常委、组织部长兼人事厅厅长、省监委书记 ,东北区行政委员会人事局局长。1955年任黑龙江省民政厅厅长、省政府副秘书长。1960年任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1979年任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1983年任黑龙江省顾问委员会委员。1985年离休。2013327日病故于哈尔滨,享年98岁。

    王丕年生于陕北。延安,曾是他战斗和生活的地方。在这里,他成长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与许多老一辈革命家一样,在延安工作的时期也是王丕年革命生涯中最辉煌的时期。根据王丕年生前的遗愿,他的儿子将其骨灰送回延安安葬。如今,他叶落归根,魂归故里。

 

丢下羊铲当红军

    王丕年1915年出生于陕西横山县武镇乡王台村。当时的横山县乃至陕北风多霜早,十年九旱,劳苦群众辛勤耕耘一年仍食不果腹,衣不蔽体,一遇大旱之年,大批穷人流离失所,走老山(延安),过黄河(山西),外出逃荒谋生。王丕年一家也难逃此劫。王丕年的老人几辈都是文盲,受尽了没文化的苦,特别是在大革命洪流的影响下,父亲逐渐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1927年,家里虽然很穷,一家人勤劳俭朴,减衣缩食,决定供王丕年上学。读完小学后,王丕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横山县响水堡第二高级小学。就是这里,他初步接受了新文化、新思想的影响,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启蒙教育,萌生了参加革命的愿望。

    1935年春,因为闹学潮被开除的王丕年来到王家沟替人放羊,恰逢一支红军宣传队来到这里宣传动员青年参军,他随即丢下拦羊铲第一个报名参加了红军。参军后,王丕年接受了半个月的训练,被分配到延安游击队。1935年秋,延安县苏维埃政府在青化砭成立,王丕年被任命为县青年团特别支部的少年部部长,负责领导全县的少年先锋队。同年11月,20岁的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因工作积极,王丕年1936年被调到延安县任团县委书记。1937年任县青年救国会主任。1938年调任县委组织部部长。19391月,陕甘宁边区党委选送他到中共中央党校学习。1940年初,王丕年从中央党校毕业,根据组织决定,仍回到延安县工作。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他不再是县委的组织部长,而是担任县委书记。

 

模范县委书记

    延安县是中共中央所在地,中央机关的粮食等问题必须靠当地来解决。于是,王丕年带了一批人下乡,到老百姓家里了解情况,考虑怎样组织、发展生产。他一方面抓粮食生产,一方面发动群众发展副业生产以解决花钱的困难。开创了我国最早的集生产、供销、运输于一体的南区合作社。为了发展合作社,他多次到南区合作社,帮助解决资金不足等问题,终于通过群众入股等方式,扩大资金做生意,使合作社的业务越做越红火。他还组织县委、县政府分管经济的同志起草有关南区合作社的专题报告,引起了党中央、西北局和边区政府的重视。

    为了推动延安的大生产运动,王丕年背着行李到农村,亲自参加了一支变工队,白天和变工队一起劳动,晚上到各村了解情况,推动全区的开荒进度。他还和其他县领导人一起召开会议,专门研究和总结了柳林区札工队、变工队的经验,在全县推广。

    当时公粮征收是毛主席非常担心的一个问题。王丕年去做了比较深入的调查,实际上当时征收的粮食一般是收成的1/3,或者一半。通过算账,可以看出农民的负担重,但是能够负担得起,就是征收一半,群众的粮食也够吃。所以他写了一篇文章,说明公粮征收以后对人民生活的影响。《解放日报》社一位记者帮他修改以后,在报纸上刊登出来。

    40年代初期,王丕年在《解放日报》发表了不少文章,大多是调查报告,涉及开荒种地、移民生产、改造"二流子"等。在1942年的西北局高干会上,毛主席做《经济问题与财政问题》报告时,将王丕年关于开荒种地、移民生产和改造"二流子"的调查报告全文引用,并大加称赞。毛主席说:"我们希望全边区的同志都有延安同志这样的精神,这样的工作态度,这样的学会领导群众克服困难的马克思主义的艺术,使我们的工作无往而不胜!

    也是在这次西北局高干会上,王丕年和王震、习仲勋等22位成绩卓著的模范干部和生产英雄受到西北局的表扬,王丕年被授予"模范县委书记"的称号,林伯渠为他们发了奖状。王丕年的奖状上是毛主席题写的"善于领导群众--赠王丕年同志"。这是一张用质地比较粗糙的土纸做成的奖状,但却是一件十分难得的珍品和文物。难怪后来王丕年老人专门用玻璃镜框把这件宝贝保护起来,并挂在家中客厅的醒目之处。

 

七大候补代表

    王丕年当选七大代表大概是1944年秋天。延安县选了6名代表,有刘建章、刘秉温、申长林、吴满有、王庆海和他。只有刘建章是正式代表,其余5人都是候补代表,他们被编在陕甘宁边区代表团。开会的时候,前边坐的是正式代表,后面是候补代表。候补代表和正式代表一样可以参加讨论,听报告,发言提意见,就是不能选举,不能投票。

    王丕年生前曾经回忆起七大开幕时的情境:会场很简朴,一条条的木头凳子。前边是正式代表,后边是候补代表。候补代表大概是三分之一不到,正式代表三分之二多一点。毛主席作政治报告,还有朱德作报告,林彪也作了报告。还是毛主席作的报告讲得最好。毛主席的报告那时叫形势报告,还有愚公移山的闭幕式讲话。七大开得振奋人心。会议期间,除了听报告,就是小组讨论,讨论的主要内容是毛泽东、朱德、刘少奇的报告。讨论的时候挺热烈、认真。大家公认毛泽东思想,一致拥护毛主席。谁对谁错分清楚了,把王明路线的错误完全认识清楚了。后来选举中央委员时,王明是最后一名,大家都批评他,他还不满意。王明没怎么参加会议。大家对七大选举都没有什么意见,思想都统一了,认为选得很好。思想路线明确了,毛主席是正确的。毛主席的报告在大会上顺利通过了。

    现在保存下来的七大代表合影,地点就在延安的中央大礼堂旁。因为条件有限,没有给每个人送照片。所以全国解放后,这张照片在革命历史博物馆展出时,有的代表才第一次在上面找到了当年的自己。王丕年没有荣幸地在这张历史性的照片上留下自己的身影,这使他少了一件能够证明那段历史的纪念品。

    那时白天开会,晚上还必须回西北局保安处或者回县委去,因为县里有些工作还需要王丕年处理。他经常摸黑骑马回去,大会中间有时休会,他也得回去。这样一来一往,竟然错过了七大全体代表的合影,这让王丕年一直感到非常遗憾。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抗战胜利后,为巩固东北革命根据地,党中央抽调一批优秀干部奔赴东北开展工作,王丕年就是其中一员。在东北这块黑土地上,他先后担任过中共松江省委组织部部长、人事厅厅长、黑龙江省民政厅厅长、省高级人民法院院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等职务,1986年离休。

    多少年来,无论王丕年走到哪里,无论工作如何变动,他的身上始终保持着从延安带来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他的心也时刻装着延安。期间,他先后4次重回延安,最后一次是1993年,当时他已经78岁高龄。每次踏上这片他曾经挥洒过血汗和青春的黄土地,他都禁不住心潮澎湃,他为延安的每一点发展和变化欣喜不已。

    大儿子王延连说,父亲一直说一口地道的陕北话,尤其是和母亲单独交流的时候,更是说着他们都听不太懂的土方言。一辈子始终最爱吃家乡的羊汤荞面饸饹,为此,母亲特意给家里备着饸饹床子,先是木制的,最后换成机械的。父亲上年纪后,饭量不太好,但是如果哪一天母亲张罗吃饸饹,或者洋芋擦擦,父亲必定会多吃一碗,而且欢喜得像个孩子一样,总是迫不及待地提前摆好碗筷。

王丕年在他最后的岁月里,依然念念不忘家乡的父老乡亲,不断过问陕北人现在生活是否有所改善,还特别叮嘱儿女,以后要经常回陕北看看。

                  

儿女眼里的王丕年

    王丕年有6个子女,所有人的名字里都有一个""字,因为他的前两个孩子都在延安出生,后面的孩子也就延用了这个字,算是对他在延安奋斗和生活的纪念,同时也希望延安精神能在儿女们身上延续下去。

    大儿子王延连告诉记者:"父亲的影响不仅对我,对整个家庭都可以说都很大。最明显的有两点:他是陕北穷苦农民的儿子,是放下羊鞭,拿起枪杆子的;他的革命道路是从延安开始步入政治生涯的。于是他常常言近旨远,告诫我们不要忘本,不要忘记革命传统。"

    女儿王延晨、王延霞说,在父亲的思想中认为,他们共产党人没有任何私有财产,在他们的记忆里,父亲的工作经常变动,他们也跟着经常搬家。除了衣物家里再没什么东西,甚至孩子也是党的,是国家的,所以儿女的成长要靠组织培养。小时候的幼儿园、小学、中学,工作后的单位都是组织的代表,因此,父亲全心投入他的事业,他的工作,无暇照料他们。他们回忆说,从小到大,他们从来没有因为是高干子女而感到优越,反倒在文革中遭受了父亲的牵连,跟着"倒霉"

    "父亲一辈子不抽烟,喝一点酒,兴趣很广泛,喜欢打牌,跳舞,散步,爬山。"王延连说,"我觉得他之所以能如此长寿,主要得益于心态好,与世无争。"

    作为革命老人,王丕年的晚年生活过得很自在。离休后也没有过多的失落和寂寞。他经常说:离退休是人生的自然阶段,就像唱戏一样,不能总在台上唱主角,有时也得唱配角,戏唱完了,还得到台下休息。他还说,要想安享晚年,要想健康长寿就得"什么事情都不要放在心上",什么名誉地位,什么功劳利益,什么恩恩怨怨,什么磕磕碰碰,都不要常常想着。

 

红军苑再添教育素材

老红军王丕年骨灰安葬红军苑,既遵从了老人生前的遗愿,使他的忠魂回归故里,又为延安红军苑增添了新的一笔革命教育素材。

    延安红军苑始建于2005年,是一处专门安葬战争年代牺牲的革命烈士和已故老红军忠骨遗骸的园区,其占地13亩,可安葬千余名老红军的忠骨遗骸。目前,已有全国各地的100多位老红军以草坪墓、艺术墓、树葬等安葬形式,搬迁安葬在"红军苑"内。他们中间有原边区妇联秘书长高志珍烈士;有原八一敬老院旧址马家湾、李家洼山上集中搬迁了37位老红军的忠骨遗骸;有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搬迁安葬的,身经百战的军级将领马国良、李生喜同志;有在延长县集中发现的39位河防战役中牺牲的红军将士;有原宁夏自治区党委书记、政府副主席薛宏福;有长征女红军刘天佑,长征老红军龙辉等。

    红军苑建园以来,开展了"请老红军回家""红领巾飘在红军苑""走长征路、做长征传人""为红军英烈吹响集结号"等大型活动60余次,每年都有社会各界大中小学生、驻军部队近万前来参加祭奠活动,参观红军苑,瞻仰革命先烈,学习他们的革命精神。红军苑相继被中央电视台、浙江卫视、黑龙江电视台、陕西卫视、遵义电视台等二十多家媒体报道,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好评。红军苑已成为延安市又一处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场所。

 
上一篇:暂无
下一篇:延安仙鹤岭举行弘法禅寺大型祈福法会

版权所有 延安仙鹤岭公墓 © 2011-2012 
已有 人/次访问
公司地址:陕西省延安市宝塔区枣园大道追远东路

西安办事处:西安市高新区高新三路财富中心D座2406室
电话:仙鹤岭:0911-2322018 丰泽岭:0911-2822550  

陕ICP备:陕ICP备10001282号-3

园区地址:www.yaxhlgm.com  技术支持:无忧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