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是向神灵求福消灾的传统礼俗仪式,被称为吉礼。“祭祀”也意为敬神、求神和祭拜祖先。原始时代,祭祀活动比较简单,也比较野蛮。进入文明社会后,物质的丰裕,使祭祀礼节越来越复杂,祭品也越来越讲究,并有了一定的规范。 祭祀是按着一定的仪式,向神灵致敬和献礼,以恭敬的动作膜拜它。祭祀从本质上说,是对神灵的讨好与收买,是把人与人之间的求索酬报关系,推广到人与神之间而产生的活动。 大千世界,祭礼繁杂。环境和民族的不同,构成了各具风格的祭祀文化。纵观中国历代各民族的祭祀,可谓千姿百态,异彩纷呈,它吸引我们探骊得珠。 一、祭祀的对象 祭祀的对象就是神灵,神灵的产生是有其发展过程的。在人类的童年时代,人们思维简单,富于幻想,对于自然物和一切自然现象都感到神秘而恐惧。对自身的生老病死、幻觉梦境,也是难以理解的。这种敬畏众神的心理便是祭祀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我们可把众多的神灵分为天神、人鬼和地祗。
二、祭品的种类 对神灵来说最实惠的祭祀方式还是献上祭品,祭品因而也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1)食物:最初的祭祀以献食为主要手段。《礼记•礼运》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犹可以致其敬于鬼神”。 古代用于祭祀的肉食动物叫“牺牲”,指马、牛、羊、鸡、犬、豕等牲畜,后世称“六畜”。祭祀也有用人的,但人本身不叫“牺牲”,古书只说“用人”,不说“人牲”。 (2)玉帛:神讲究衣着饰物,祭品中少不了玉帛。《左传》载:“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墨子•尚同》云:“其事鬼神也,圭璧币帛,不敢不中度量。”玉帛包括各种玉制礼器和皮帛,这是食物之外最常用的祭祀手段,玉在祭祀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玉帛的稀罕与贵重,古人祭祀时以玉帛为祭品。 (3)人:以人做祭品祭献神灵,古书称“用人”,后世称“人祭”。《左传•昭公十年》载:鲁国季平子“用人于亳社”,《昭公十一年》也记述 “宋公使邾文公用鄫子于次雎之社”。《史记•秦本纪》说秦穆公“将以晋君祠上帝”,《陈涉世家》也称:“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4)血:是一种特殊的祭品。古人相信,血是有灵魂的,血能维持人或动物的生命,一旦失血,就意味着受伤甚至于死亡,好像血有一种神奇的力量。 三、祭品的处理方式 祭品如此丰厚,对于不同的祭品,古人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 (1)燔烧:祭天神使用。 (2)灌注:祭地神使用。 (3)瘗埋:挖坑将祭品埋没,祭山神和地神使用。 (4)沉没:祭水神使用。 (5)悬投:祭山神使用。 四、祭祀的场所 祭祀,总要在某些地点举行。早期的祭祀没有固定的场所,随时随地均可祭献。随着祭祀规范化,逐步出现了固定的场所。最初的祭祀场所是比较简单的。如祭天,或在高山上,或在大树下,或在水边,或在杆下。后来为了表示对神灵的虔诚,便修建了神庙或祭坛。 祭祀场所主要有以下几种: (1)平地。古人认为,最重要的祭祀,祭祀场所反而最质朴,往往不用封土作坛,只把一块平地扫除干净即可祭祀,古人称之为“墠”。 (2)坛。《礼记•祭法》注:“封土为坛”,即用土石堆砌成一个高出地面的祭坛。因祭祀对象不同,坛有不同的形状。祭天用圆坛,古称“圆丘”;祭地用方坛,古称“方丘”。坛的高度和宽度因时间、地点、等级而不相同。 (3)平坑。就是在地上挖一个大平坑作祭坛,古人称“坎”。《礼记•祭法》说:“掘地为坎”。《礼记•祭义》称:“祭日于坛,祭月于坎。” (4)宫庙。在坛或墠的基础上又筑墙盖屋,即成为宫;宫中陈列上祭祀对象以后,就成为“庙”。 (5)坟墓。在坟场墓地祭祀神灵是较原始朴素的方法,它多用于祭祀祖先神。古人认为,到坟墓祭祀离祖先最近,祖先神听得最清楚。 我们了解了祭祀的对象、祭品、场所等要素,但要全面认识祭祀文化,还必须了解祭祀的仪式和礼制,了解古代祀典和民间习俗,今后的杂志中将进一步就这些进行探讨交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