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姓氏 >  

许氏宗祠姓姓氏起源

历史来源

    许姓出自我国古老的姓氏之一姜姓,炎帝神农氏是其远祖,因尧舜时代的著名贤人许由而得姓。许由,一作许繇,字武仲,一字道开,是上古时代一位高洁清节之士。相传尧帝要把君位让给他,他推辞不受,逃于箕山下,农耕而食;尧帝又让他做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听到这些世俗浊言。后世把许由和与他同时代的隐士巢父,并称为巢由或巢许,用以指代隐居不仕者。尧、舜禅让的故事,作为民主思想的最早典范,成为千古美谈,许由也因此成为古代隐士中最早名声显赫的一位。据传他曾做过尧、舜、禹的老师,后人因此亦称他为“三代宗师”。
    晋皇甫谧《高士传》云:“许由,字武仲,阳城槐里人也”,阳城槐里的地望,在今河南省登封市箕山一带。许由死后葬于箕山,故箕山也叫许由山。《史记·伯夷列传》中司马迁就曾说过:“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而《太平御览》引《西征记》云:“许昌城本许由所居”。在今天河南省的登封市、许昌市、禹州市、鄢陵县一带,沿颍河流域,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有关许由的传说,保存着大批有关许由的遗迹。许由及其部族活动的颍水流域,正是一千余年后西周武王分封姜文叔的许国的所在地,这从地域上说明许由和文叔之间是有传承关系的。所以,唐·颜师古在《急就篇·注》中说:“许氏,许由之后也。”南宋文天祥在《五云夏造许氏初修族谱序》中说:“按许氏,自由隐许,遂以为姓。今许州箕山有由所葬之处,即其地也。”事实说明,许由是许姓的始祖,登封箕山及颍水流域的许昌市鄢陵县等地是许姓的祖居地。
    西周初年,周武王访三皇五帝之后封之以奉祀,找到炎帝之后,四岳伯夷的裔孙姜文叔,把他封在许地(今河南许昌东),建立男爵许国。古今许多学者均认为四岳伯夷就是许由,文叔和许由一脉相承。春秋时许国为郑、楚等国所逼,辗转迁徙,前506年迁于容城(今河南鲁山县东南),到战国初,传至国君元公结时,被楚国灭掉(一说灭于魏),子孙为纪念故国,以国名为氏,又形成了一批许姓居民,这就是《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说的:“许氏出自姜姓。炎帝裔孙伯夷之后,周武王封其裔孙文叔于许,后以为太岳之嗣,至元公结为楚所灭,迁于容城,子孙分散,以国为氏,”的由来。这些许国子民中有一部分原本并不姓许,为了纪念故国,即以许国国名为姓,这成为早期许姓的又一个重要来源,是许姓的另一个得姓缘由。
    由此可见,许姓得姓好象有两个源头,一是许由,系以人名为姓,一是文叔,系以国名为姓。而事实上二者是可以贯通的,古今许多学者均认为四岳伯夷就是许由,“伯夷封许,故曰许由”,许由和文叔一脉相承。此外许由活动的主要区域和许国的疆域也大致相当。因此,可以认为许由和文叔同为许姓的始祖,只是许由早于文叔1100余年,因此,许由则为许姓的开姓始祖,而文叔则为许姓的开国始祖,许姓乃出自人名国名的姓,今天登封箕山及颍水流域的许昌为许姓的祖根所系之地。
  
迁徙发展

    许姓得姓之后,便开始了漫长的迁徙历程。许姓的迁徙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战国以前、战国至唐宋以及元明以后。
    战国以前这一时期,许姓人的迁徙主要局限于今河南省。许部落发源于今河南省登封市箕山、嵩山一带,为了寻求更为优越的生存环境,在许由的率领下,许部落沿颍水向东南迁徙,来到了今天的许昌一带,因这里土地肥沃、草木茂盛,就在这里定居下来。郭沫若在《中国史稿》中对这一点有名确的论述:“四岳是姜姓,后来发展为四个分支,即齐、吕、申、许。‘许,太岳之胤也’,在今河南许昌县。传说许姓的始祖许由,居颍水之阳,在今河南登封县。司马迁说:‘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也在这个地方。后来的许国应是从这里迁去的。”颍水流域的登封市、禹州市、许昌市、鄢陵县等地是许姓人的最早活动地域。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封许由后裔文叔于许(今河南省许昌市),建立男爵许国,开始了许姓人的第一个大发展时期。许国立国之后,曾经霸于中国,一度成为“东诸侯之最”,相当强盛。后来在郑楚等国的畏迫下,逐渐衰落,被迫不断迁徙。前576年,文叔第15世孙许灵公宁从许迁国于叶(今河南省叶县西南);前533年,文叔第16世孙许悼公买迁国于夷(今安徽省亳县东南);前529年迁荆(今属湖北),同年复迁叶;前524年,许悼公买又迁国于析(今河南省内乡县西北);前506年,文叔第17世孙许哀公斯迁国于容城(今河南省鲁山县东南)。至文叔第19世孙男公结,于前481年为楚所灭。许国在容城灭国后,子孙分散,以国为氏。
    战国至唐宋这一时期,是许姓由河南省向全国各地播迁的时期。许国自容城灭国后,子孙分迁汝南、高阳等地。汝南在今河南省汝南县、平舆县一带,高阳在今河北省高阳县东。汝南、高阳后来形成了许姓最著名的两个郡望,并以此为据点向全国各地辐射。东汉末年,汝南许氏分迁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阳羡(今江苏省宜兴市)、豫章(今江西省南昌市)、句容(今江苏省句容县),后分别形成望族;战国时期,高阳许氏一支迁于昌邑(今山东省金乡县),南朝时期高阳许氏一支迁于安陆(今湖北省安陆市)、又有一支迁于新城(今浙江省富阳县),后分别形成望族。这一时期,许姓还先后多次自河南分批迁入福建。最早迁入福建省的许姓人是西汉武帝时左翊将军许滢,他于135年奉命自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入闽平叛,今福建同安、金门许氏多为其后;唐高宗景龙二年(708年)许辅乾由中州来闽任武荣州(泉州)刺史,其后分居莆田、晋江等地。唐朝初年,汝南许氏一支迁于固始(今河南省固始县),固始许氏在唐、五代时期前后有三支入闽:其一,唐初总章二年(669年),河南固始人许天正入闽平乱,为开拓闽漳立下大功,被许姓奉为开闽漳始祖,其后散居于南安、安溪、海澄、马坪以及广东潮州等地。其二,唐僖宗中和年间(882-885年),河南固始人许爱入闽镇守漳、泉二州,先居瑶林,后迁石龟,子孙遍布漳泉二州。其三,唐僖宗四年(887年),河南固始人许十一随王审知入闽,后居闽清,其后代主要分布在闽候地区。
    元明以后这一时期,许姓迁徙主要是自江西分迁南方各省,并由福建、广东等地播迁海外各地。南宋礼部尚书许贵故籍万安(今江西省万安市),许贵晚年看到南宋江山岌岌可危,为保存家族血脉,他把自己和其兄许富的财产分为九份,平分给九个子侄,让他们分迁各地,散居于赣、粤、闽、鄂、湘、川、桂等省,今广东电白、福建长汀、湖北仙桃、湖南汝城、四川仁寿、广西防城、海南文昌等地许氏均为许贵后裔,由江西万安迁来。此外,另有一支许姓,其祖上为高阳许氏,先由高阳迁汝南,再迁楚州(今河南信阳),再迁同州(今陕西大荔)、西安,最后在元金吾卫上将军许威的率领下,来到今河南灵宝,爱其风土,遂安家于此,这支许姓在明代相继有四人任尚书,在当地形成望族,至今已传26世,有数千人之众,并留下有许家祠堂、许家坟、东崖精舍、石马院等文化遗迹和人文故事。今越南、缅甸、泰国、文莱、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等国许姓人多为许姓闽漳始祖许天正之后,明清时期由珠浦(今福建金门)迁居海外。许姓入台也集中于明清两代,主要由福建迁入台湾:明永历年间,泉州人许友仪、许源兴、许盛森、许怀冲、许申等分别迁入嘉义、台南、云林等县;清康熙年间,又有泉州许姓人入垦新竹、云林等县;雍正年间,同安人许利生入垦新竹县,漳州人许德裕入垦彰化县;乾隆年间,泉州人许大岳入垦台北县,漳州人许阿九入垦同县,漳浦人许山河入垦苗栗县;嘉庆年间,泉州有许姓人入垦屏东县。

家族名人

    许由
尧舜时代的贤人。帝尧在位的时候,他率领许姓部落活动在今天颍水流域的登封、许昌、禹州、汝州、长葛、鄢陵一带,这一带后来便成了许国的封地,他从而也成为许姓的始祖。

    据说帝尧曾多次向他请教,后来想把君位传给他,遭到了他的严词拒绝。他逃到了登封的箕山隐居起来,再也不愿意与世俗社会交往。帝尧派人找到了他,想请他出任九州长官,他跑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意听这种话。许由以自己淡泊名利的崇高节操赢得了后世的尊敬,从而被奉为隐士的鼻祖。战国时代的思想家荀子就曾称赞说:“许由善卷,重义轻利行显明。”

    许由品德高尚,才智过人,很受部族崇敬。部落联盟领袖唐尧觉得自己年事已高,四处寻访贤人,发现了许由,决定把天下让给他。许由认为自己德才不如虞舜,担心唐尧的几个儿子不服,引起内乱误了国家大事,让百姓受苦,便连夜私奔岐山隐居。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自耕自食的生活。一日他沿山放牧,来到岐山西北部的山脚下,见这里山清水秀,草丰树茂,土质肥沃,有一农夫正在耕地,便高兴地说:“此乃牛壮田肥之地也。”农夫听了觉得很有道理,便称这里为牛田村,后来不断发展,形成了今天上牛田、下牛田、中牛田三个自然村。许由洞对面有座陡峭的山头,山上花草茂盛,树木葱笼。站立山头西望尼山逶迤起伏,绵延数百里。近望群峰巍峨峻峭,苍翠欲滴,煞是迷人。许由早晚常到这里观赏山光岚气,赞扬锦绣河山。因为他经常在这里逛来逛去,人们便称这里为逛山头。历经不断演化,便成了今天的光山头。后来,唐尧听说许由隐居岐山,又派人来请他做九州长官。来人传达唐尧的旨意后,苦口婆心劝他立即上任。许由认为自己可为良民,而不可任高官,决定不去就任,便到山下河里洗耳朵,表示不愿听,这条河就是现在清澈明丽、水质甘洌的洗耳河。

许慎

    (约58年—约147年),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现河南郾城县)人,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赞赏。他是汉代有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是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于公元100年(东汉和帝永元十一年)著《说文解字》,是中国首部字典。许慎曾担任太尉府祭酒,师从经学大师贾逵。他历经21年著成的《说文解字》,归纳出了汉字540个部首。许慎另著有《五经异义》、《淮南鸿烈解诂》等书,已失传。许锦晶曰: 叔重者,名慎,汝南召陵人也。性纯笃,少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时人为之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为郡攻曺,举孝廉,再迁除洨长。卒于家。初,慎以《五经》传说臧否不同,于是撰为《五经异议》。永元十有二年(100),始作《说文解字》,序曰:“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宪象。及神农氏结绳为治而统其事,庶业其繁,饰为萌生。黄帝之使仓颉,见鸟兽蹄远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百公以乂,万品以察,盖取诸夫”,“夫扬于王庭”。言文者宣教朙化于王者朝廷,君子所以施禄及天下,居德则忌也。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也;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著于竹帛诸之书,书者如也。以迄五帝三王之卋,改易诸体。封于泰山者七有二代,靡有同焉。建光元年(121),书成。收单字九千三百五十有三;重文一千一百六十有三,分于五百四十部。病中之时,遣子冲献书于帝。卒,葬郾城县姬石乡许庄村东。墓髙十有五尺,径四十有八尺。乡人曰:“日动一厘,夜长三尺。”谬也,岂有自拔之冢。《后汉书》赞曰:“斯文未陵,亦各有承。涂分流别,专门并兴。精疏殊会,通阂相征。千载不作,渊源谁澄。”至清,岁以仲月后丁之日,县令、学官到许夫子墓前致祭,行一跪三叩礼。康熙四十有六年(1707),郾城县知县温德裕立“孝廉许公之墓”碑。光绪年间(1875-1908),郾城知县王风森立“许夫子从祀文庙碑”。新中国成立后三十七年(1985),许慎研究会第一次会议时,立“重修许慎墓碑记”。植柏百八十有二株,今存百五十有三株,三九之数也。目前,许慎祠堂位于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许慎路,漯河四高(原郾城一高,省立郾中)旁。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是历史最长的象形文字。今天,人们发现,汉字输入计算机的方便程度,是世界任何一种文字所无法比拟的,当人们开始热衷于研究汉字时,首先会想到许慎。

    许慎是东汉时期的经学家、文学学家,他编撰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以六书理论系统分析字形,解释字义的宽字典,它保存了大部分先秦字体以及汉代和以前的不少文字训诂,反映了上古汉语词汇的面貌,比较系统地提出分析文字的理论,是我国语文学史上第一部分析字形,解说字义、辩识声读的字典,也是1800年来唯一研究汉字的经典著作,是我们今天研究古文学和古汉语的必不可少的材料。如果没有这部书的流传,我们将不能认识秦、汉以来的篆书,更不要说到商代甲骨文和商、周的金文与战国时的古文了。因此,它不但过去对汉字研究发生了巨大的影响,对现在和将来的汉字研究仍有巨大的意义。

    《说文解字》的内容十分丰富,包罗万象,它的价值不仅限于解说汉字,研究汉字本身,关于东汉以前的百科全书,贡献很大。可以说《说文解字》是东汉末以前的百科全书。正如许慎的儿子在《上说文解字表》里面所说:“慎博问通人,考之于逵(贾逵),作《说文解字》,六艺群身之诂皆训其意,而天地,鬼神,山川,草木,鸟兽,昆虫、杂物,奇怪,王制,礼仪,世间人事,莫不毕载。”《说文解字》吸取前辈的研究成果,成为一部研究汉民族语言文字的系统的专著,不但对于后人研究语言文字学、文献学是唯一的经典著作,就是整理文化遗产也都是不可缺乏的阶段。

许景澄

    许景澄(1845—1900) 字竹筼,一作竹筠。浙江嘉兴人。少年时从同里赵铭学习词章,工骈文,尤重研习经世之学。清同治七年(1868)进士,选庶吉士,1871年授翰林院编修。光绪元年(1875)后任四川、顺天等乡试考官。六年,曾奉诏出使日本,未成行。中法战争起,上书言事,得朝廷采纳。十年任出使法、德、意、荷、奥五国大臣。次年,又兼任驻比利时公使。出使期间,主持勘验接收“定远”等舰,并曾在德国等处亲赴造船厂调查,撰成《外国师船表》,呈选朝廷,供建设海军参考,建议清政府加强海防。十三年母逝丁忧回国。十六年又任出使俄、德、奥、荷四国大臣,迁升内阁学士。十八年,沙俄出兵惜占帕米尔地区萨雷阔勒岭以西2万平方公里中国领土。双方军队沿岭对峙。许景澄被清政府派为谈判代表,据理驳斥沙俄侵略行径,俄军拒不撤退。二十四四月,许景澄代表清政府与沙俄议定,在边界未划定前双方军队维持现状。 许景澄深研西北边疆史地,在此间著《帕米尔图说》、《西北边界地名考证》,为维护国家主权提供了历史依据。此后擢工部侍郎。1896年6月,李鸿章以清朝特使的身份赴俄国彼得堡参加沙皇尼古拉二世的加冕典礼时,与俄国财政大臣维特签订了《中俄合办东省铁路合同章程》。同年12月, 清政府指派许景澄为中东铁路公司首任督办。二十三年许景澄调任德国使臣时,沙俄建西伯利亚铁道,图谋经黑龙江至海参崴。清政府拒绝,沙俄又以允许中国投资500万为名,改成商办东清铁路公司。清政府派许景澄处理此事,许力阻铁道向南延伸。二十四年九月,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兼礼部左侍郎,改吏部,又充京师大学堂总教习,管学大臣。次年,意大利拟强占浙江三门湾为租借地,许景澄抗言力争,遂作罢。二十六年义和团运动兴起时,许景澄他当时害怕义和团反对列强会引起麻烦,便与太长寺卿袁昶连连上书,竭力主张镇压义和团的反帝爱国运动,保护各国领事惩办肇事者,并一再强调,义和团是“心腹之患”要求清延调整军队“分路搜捕凡遇义和团格杀勿论,并悬重赏格,力图阻止义和团驻京。八国联军攻陷大沽炮台后,朝议和战,许景澄与徐用仪,袁昶等反对对外宣战,西太后顾虑“剿之,则即刻祸起肘腋”才不敢采纳许、袁的建议,因此得罪慈禧太后等人,七月二十八日,以“任意妄奏”、“语多离间”等罪名,与徐用义,袁昶同时被杀于北京。相传许景澄被判时,犹以京师大学堂经费为念,取来存于俄国银行的四十万两办学经费银子的存折,交给当局,嘱咐防止外国人赖帐,然后就刑。宣统元年(1909)追谥文肃,与袁昶、徐用仪并称“三忠”,在杭州西湖建有三忠祠。著作有《许文肃公遗稿》12卷等。

    庚子之后,西太后对义和团的态度有变,他又被追原官,追溢封号为许文肃公,并在他的家乡修筑祠堂,列入祀典,他在任驻俄公使期间,写出了《外国师船表》建议清政府加强海防,1892年,沙俄出兵战我国新疆帕米尔地区,他曾作为中方代表,据理力争,还撰写《帕米尔图说》《西北边界地区考证》诣文,作为同俄国外交斗争的依据,1922年,中东铁路公司召开会议,筹备1923年6月纪念中东铁路建路25周年时,拨款3万卢布,修建许公纪念碑和许公路。1923年6月,坐落在山街(今一曼街)小公园的许公纪念碑落成,同时命名景阳街南段为许公路,以纪念许景澄的“丰功伟绩”。

    此外,1924年12月,中东铁路公司还在南岗邮政街成立了许公学校(又称许公储材学校)许公纪念碑在“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拆掉。

许世友

    许世友(1905--1985)同志1905年2月28日出生于今河南省信阳新县乘马岗区许家洼(田铺乡许家岙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里。少年时,他因家贫给武术师傅当杂役,后到少林寺学习武术。大革命时期,参加农民革命运动,担任泗店区六乡农民自卫队队长,参加了镇压土豪劣绅和反击地主武装反扑的农民武装斗争。一九二六年八月,他在武汉国民革命军第一师第一团任连长时,接受革命思想,于当年九月参加了共产主义青年团,投身革命。一九二七年八月,在革命处于低潮时,转向中国共产党党员,并于当月返回家乡参加工农红军,同年十一月参加了著名的黄麻起义,开始了在人民军队的漫长革命生涯。

    土地革命战争期间,1928年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一军成立后,许世友同志历任班长、排长、营长、红四方面军第四军第十二师三十四团团长。1932年率部随红四方面军转战川陕,投入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3年7月任红九军副军长兼二十五师师长,后任红四军副军长、军长,红四方面军骑兵司令员。在徐向前同志领导下,参加了鄂豫皖苏区的创建和川陕苏区的历次反“围剿”斗争和长征。他曾七次参加敢死队,再次担任敢死队队长,四次负伤,表现了为革命奋不顾身的英勇精神。一九三三年在川陕苏区反“六路围攻”时,他指挥三个团保卫四川省万源城,以与阵地共存亡的气概,运用灵活机动的战术,打垮了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的敌人,坚守三个月之久,在保卫川陕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大贡献。一九三五年八月下旬,毛泽东主席、周恩来副主席率红军右路军长征北上走出草地时,国民党军胡宗南部第四十九师在甘南包座“堵剿”,他奉命率红四方面军第四军,和红三十军一道,与敌鏖战两天两夜,将该敌全歼,打开了向甘南进军的门户。由于张国焘的分裂活动,许世友同志所在的红四方面军先后三次往返于草地,历尽千难万险,备尝艰辛。一九三六年七月,第三次过草地,他指挥骑兵部队担任前卫,沿途进行了频繁的战斗,为红四方面军渡过艰险、北上甘南创造了有利条件。当他到达陕北后,他进红军大学深造,投入了清算张国焘罪行的斗争。

    抗日战争时期,任延安抗日军政大学校务部副部长。抗日战争开始不久,许世友同志随朱德总司令出师太行山,投身于伟大的抗日斗争。一九三八年十月,他担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第三八六旅副旅长,参加了冀南抗日根据地的创建。同年年底,在刘伯承、邓小平同志指挥下进军冀南。一九三九年二月上旬,他和旅长陈赓同志在威县以南香城固地区,以预伏的方式,诱歼日军一个加强步兵中队,毙敌大队长以下二百余人,生俘八人,给日军以沉重打击。1939年秋入华北党校学习,一九四○年九月,他调任山东纵队第三旅旅长,同日、伪、顽在渤海之滨和清河两岸,展开了激烈斗争。一九四一年春,他指挥胶东地区八路军和地方武装,横扫敌伪。一九四二年二月,他任山东纵队参谋长。同年十月起,任胶东军区司令员,领导胶东军民开展了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发展壮大人民武装,粉碎日、伪军频繁的“扫荡”和蚕食,打得敌人心惊胆寒。一九四五年春他率部讨伐国民党投降派赵保原、克万第、战左村,席卷五龙河两岸,清除了胶东抗日的障碍。许世友同志为胶东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和巩固作出了重大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许世友同志历任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司令员,东线兵团(后称山东兵团)司令员,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司令员、党委副书记,中共中央山东分局委员。一九四七年上半年,他在陈毅同志指挥下,率四个纵队又两个师参加了莱芜、孟良崮、胶东保卫战等重大战役,接连取得胶东保卫保卫战和张(店)周(村)、昌(乐)维(县)、兖州诸战役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对山东的重点进攻。之后率部进军津浦路,参与指挥了济南战役、青岛战役、长山列岛战役,一九四八年九月,他和谭震林、王建安同志一道,按照中央军委和华东野战军指挥部的部署,指挥部队经八昼夜激战,攻克山东省会济南城,歼灭国民党军十万余人,基本上解放了山东省,使华东、华北两大解放区完全连成一片。 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长达二十余年的革命战争中,许世友同志南征北战,战功卓著,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山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同志于一九五三年三月赴朝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三兵团司令员。他参与了当年夏季反攻战役。这个战役在朝鲜金城地区突破敌人防线,促进了朝鲜停战的实现。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一级自由独立勋章。归国后,许世友同志1954年2月任华东军区第二副司令员,10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1955年3月任南京军区司令员。1959年9月任国防部副部长兼南京军区司令员、党委第二书记,1973年底,任广州军区司令员、党委第一书记,参与指挥了西沙自卫还击战和广西对越自卫还击战。此外,还担任中共中央华东局书记处书记,中共江苏省委第一书记、省革命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军委委员等职。1980年任中央军委常务委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一九五五年被授予上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是第一、二、三届国防委员会委员、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候补中央委员、中央委员(1、968年递补)、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第十二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建国后,许世友同志把主要精力放在保卫国防安全和加强部队建设上。他奔波于海防前哨和纵深,深入基层和国防施工现场,带头下连当兵,抓紧合成训练,重视部队作风养成。一九六四年,他在叶剑英、罗瑞卿等同志倡导下,积极推广“郭兴福教学法”,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群众性练兵运动。一九七四年一月,他任广州军区司令员期间,指挥西沙自卫反击战,严惩了入侵的越南军队。一九七九年初,许世友同志为保卫祖国边疆,保卫四化建设,不顾年逾古稀,在广西方向指挥边防部队胜利地进行自卫反击作战,取得了重大胜利,为人民再立新功。

    十年动乱中,许世友同志同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坚决的斗争。他反对选择夺权,重视保持部队稳定,林彪、“四人帮”视他为眼中钉,阴谋将他打倒。由于毛主席、周总理的关怀,他才幸免于难。林彪反革命阴谋败露后,许世友同志奉命迅速逮捕了其在华东的几个死党,为人民除了害。 许世友同志是党的八届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在党的九届、十届、十一届全国代表大会上,均当选为中央委员、中央政治局委员。他还担过国防委员会委员和第四、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九八二年九月,在党的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许世友同志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副主任。退居二线后,他仍经常深入农村、工矿、学校调查研究,关心生产发展和群众疾苦,向地方党政机关提出过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他还深入部队视察,关心部队现代化建设,教育部队要继承和发扬人民军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在近六十年的戎马生涯中,许世友同志忠于党、忠于人民,忠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英勇善战,出生入死,把毕生精力贡献给了无产阶级革命事业。他善于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积累了丰富的作战经验,指挥过一系列重要战役、战斗,组织过大兵团作战,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能,是我军从战士逐级成长起来的难得的优秀军事指挥员之一。 许世友同志对共产主义有着坚定的理想和信念,在斗争中锻炼和培养了坚强的无产阶级党性。他的组织观念强,执行党中央和中央军委的命令坚决,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他坚决拥护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拥护党的十二大确定的伟大战略目标和全国党代表会议所作出的决策。 许世友同志襟怀坦白,光明磊落。他处事果断,雷厉风行,有开拓新局面的气魄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他在病重期间,仍对党的事业和军队建设极为关注,对祖国前途充满着必胜信心,表现出一个老共产党员对党的赤诚之心。他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共和国开国元勋。许世友同志1985年10月病逝于南京。
  
       
地望分布

    河北高阳郡,河南汝南郡。河南济源

版权所有 延安仙鹤岭公墓 2011-2012
公司地址:陕西省延安市中际大厦506室 电话:0911-02116938 2116258
园区地址:陕西省延安市枣园镇下砭沟村(卫校后山)
电话:0911-2322018 13319111971